請用微信小程序<重慶新聞網分享圖制作工具>掃碼
請用微信掃一掃分享
走出去 讓紅巖精神紅遍中國
2022年10月23日 08:13 來源:重慶日報

  原標題:近年來紅巖聯線在全國16個省市舉辦宣講18萬場次,受眾668萬余人次

  走出去,讓紅巖精神紅遍中國

紅巖烈士夏惠祿的長子夏吉演自籌資金創辦的“紅巖魂展廳”吸引了不少觀眾參觀。(受訪者供圖)
紅巖烈士夏惠祿的長子夏吉演自籌資金創辦的“紅巖魂展廳”吸引了不少觀眾參觀。(受訪者供圖)

  “紅巖革命先烈經受住種種酷刑折磨,百折不撓、寧死不屈,獻出了寶貴的生命,凝結形成了紅巖精神……”

  10月20日,在山東河口區河頤小區,一場題為“紅色宣講賦予我第二次生命”的報告在這里舉行。

  一個距離重慶上千公里的小區,一個居民自發組織的活動,也有人講紅巖精神?

  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。作為文博機構,除了要保護好、傳承好、闡釋好革命文物,讓觀眾‘走進來’接受精神洗禮,還得‘走出去’,送紅巖精神直抵更多人心!敝貞c紅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社會教育工作部部長周萬炯稱。

  近年來,紅巖聯線改變傳統的單一展覽模式,綜合運用展、講、演等形式,在全國16個省市及日本、德國等5個國家,舉辦宣講18萬場次,受眾達668萬余人次,讓紅巖精神紅遍中國、走向世界。

  烈屬講烈士

  黃河口有位“紅巖精神傳承人”

  齊魯大地,孔孟之鄉,文脈綿長。

  走進河頤小區,三四十位老者圍坐一起,中間是一位頭發全白的老者。他聲音洪亮,正在激情演講。情至濃處,他還拿出鐵鏈、血衣等道具,輔助宣講。

  除了宣講外,老人還自籌資金在小區建了一個“紅巖魂展廳”,供人免費參觀。展廳面積不大,展陳以文字、圖片、書籍為主,還有手抄的小報,一筆一劃足見用心。

  “我沒讀過多少書,井臺換成講臺,用握慣扳手的手拿起筆,有點難為我!崩先嗣邢募,77歲,在山東工作生活已50余年,一口四川鄉音卻未改。

  夏吉演不是別人,正是紅巖英烈夏惠祿的長子。夏惠祿,四川廣安人,中共黨員,以小學校長身份為掩護從事革命工作,1948年被捕入獄,1949年11月27日犧牲于渣滓洞,時年25歲。在獄中,夏惠祿遭受了多種酷刑,仍堅貞不屈。

  “爸爸犧牲時,我只有3歲多!毕募莼貞。他長大后,18歲參軍,退伍后響應號召,到當時荒草遍野的勝利油田做了一名測井工人,直到退休。

  2009年,紅巖聯線舉行“11·27”烈士殉難60周年暨重慶解放60周年紀念活動,夏吉演作為紅巖烈士后代受邀參加。

  親眼目睹了父親坐過的牢房,尤其看到父親留下的“你(夏母)要帶好孩子,踏著我們足跡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到底”的絕筆信,他內心受到極大震撼。

  從此,他通過史料收集和自學,逐漸走上講臺、辦起展覽,成為一名紅巖故事義務宣講員。

  “開始,我一上臺心就慌,嘴不聽使喚,可想到那些烈士,我沒有放棄!毕募菡f。

  這些年來,夏吉演上過山東大學的講臺,也到過社區幼兒園,足跡遍布部隊、廠礦、社區、學校,還上過央視,共計宣講700余場,被譽為黃河口的“紅巖精神傳承人”。

  “烈屬講烈士,拉近了時空距離,更有歷史代入感,讓觀眾倍感真實親切!敝苋f炯說。

  2017年,為更好弘揚紅巖精神,紅巖聯線正式成立紅巖故事宣講團,吸納烈士親屬加入,夏吉演是其中之一。

  自學自導自演

  業余演員把紅巖故事搬上舞臺

  下腰、壓腿、背挺直……10月21日中午,記者走進紅巖村,一群人正在利用休息時間,排練節目。

  沒有固定場地,景區的道路、廣場、伙食團、會議室,都是他們的排練場;沒有專業配樂設備,他們就用手機放音樂卡點;沒有聲光電,他們就通過想象找感覺……

  演出人員構成更是“復雜”,景區管理員、講解員、駕駛員、木工、電工,總之沒一個“科班出身”。

  可就是這樣一個業余班底,卻排出了一臺大戲——“紅巖革命故事展演”劇。該劇圍繞“傳承和弘揚紅巖精神”這條主線,創排了《周恩來<我的修養要則>》《我們沒有玷污黨的榮譽——劉國鋕》《傲雪紅梅——江竹筠烈士》等10多個劇目。

  從2020年9月首演至今,該劇已在全國各地演出400多場,吸引觀眾現場觀看近41萬人次,線上點擊量超過550萬次。

  國家一級導演、周恩來侄媳鄧在軍看了演出后感動得抹淚,她感慨:“你們的演出真正走進了人的內心,打動了人心!”

  中國劇協副主席、市文聯主席、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點贊:“該劇既生動講述了真實的歷史故事,又觀照現實,感人至深的同時發人深省!

  該劇還被譽為“用舞臺形式,創新探索了革命傳統教育、愛國主義教育、思想政治教育、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模式”。

  “比起‘展’和‘講’,‘演’更生動,更有互動性,更易直擊人心!痹搫а、紅巖聯線參觀接待二部科長白雙全稱,剛接到創排任務時,不僅是他,幾乎所有演員都想打退堂鼓,“沒人有舞臺經驗!

  但憑著對英烈英雄事跡和精神世界深入骨髓的認知,他們踏上了自學、自編、自導、自演的創作路。每個節目、每個情節、每句臺詞,演員的每個動作、身段、神態,都經過集中討論、反復推敲。

  目前,該劇不僅成功“破圈”,部分劇目還被搬上烈士墓歌樂劇場,進行常態化駐場演出。

  跨界融合

  出書拍電影紅巖寶庫挖不盡

  “我真想不通,你為什么要這么頑固?圖什么?”

  “大道之行,天下為公。只要能推翻這腐朽的制度,讓我做什么都行!”

  這是不久前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的電影《最后58天》的一段對白。

  該片改編自重慶作家李喬亞創作的長篇小說《最后的58天》,再現了“11·27”大屠殺前的58天,在渣滓洞監獄內外發生的故事。

  隨著銀幕上光影跳動,營救與抗爭、努力與失敗、陰謀與罪行……故事情節徐徐展開,英雄身處逆境的堅定信念、從容赴死時的堅毅眼神,讓無數觀眾心靈深受震撼。

  “太感人了,我回去要叫上家人再來看一遍!薄坝⒘倚ι、直面失敗、丹心向黨、寄望后人,讓人內心難以平靜……”在英皇電影城(新光天地店),記者在現場看到,不少走出影廳的觀眾都很感慨。

  紅巖聯線參與投拍了這部電影,是其跨界融合的又一實踐。近年來,他們舉辦了“讓烈士回家”系列主題活動,聯合開展了“紅巖家書——尋訪烈士絕筆后人”行動等,不斷探索深入淺出、形式多樣“講述”歷史文化,出版圖書38部,制作、推出原創展覽20個,投拍電影、電視劇2部,舉辦各類宣講18萬場次,吸引聽眾達668萬余人次,特色宣教活動先后獲評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、全國十佳文博社教案例優秀案例、“感動重慶”特別獎等。

  “紅巖,是挖不盡的精神寶庫,有講不完的英雄故事!奔t巖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朱軍說,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,用好紅色資源,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,深化愛國主義、集體主義、社會主義教育,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。未來任重道遠,他們將進一步用心用情講好紅巖故事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。(記者 韓毅)

【編輯:陳媛】
美女自慰白浆